村网通总站 梅家店村 151102.nync.com 欢迎您!
在冀中平原的中部,有一个名为肃宁的县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这里的经济建设等各方面状况都比较落后,全县以农业为主,基本是靠天吃饭,没有什么工业,财政比较困难,人民生活不太富裕。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这里后,肃宁一改旧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这里成为重要的国家级商品粮基地,为河北省产粮大县之一。工业以毛皮加工、针织服装、食品加工、图书印刷发行为主导产业,取得了突出的业绩。特别是尚村裘皮市场的兴起,加之后来的京九与朔黄铁路在肃宁境内交叉通过,有力地提升了肃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了全县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如今肃宁的经济指标在河北省和沧州市的年度考核中属于排名靠前的县城。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科教的中心,长期以来,肃宁一直都被当地人民群众所热爱,也是我从小就向往和追求的地方。
我热爱肃宁始于“文革”前期的教育。那时,我们村里有我一个要好的朋友荣幸地考进了肃宁中学,全县当时还有窝北、梁村等中学,但肃宁中学是教学质量最好的学校,很受大家青睐。有的学生就是通过在肃宁中学学习,经过高考走进了北大、清华等名校,乃至后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肃宁中学的师资力量强大,教学管理严谨,升学率很高。那年暑假,我的朋友放假没有回家,约我去学校找他。我徒步走了三十多华里来到肃宁中学,住进了他们学校的学生宿舍,吃饭就在学生食堂,尤其是走进那里宽敞明亮的教室,看到那么多年轻的学子们都在伏案学习,那种刻苦钻研、努力求知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使我受到了极大的启发、鼓舞和震撼。他们当时的条件虽然也比较艰苦,但比起乡村来还是强出很多。首先解决了用电照明问题。教室里灯火通明,学习的氛围特别浓厚,图书馆里藏书丰富,可以查阅很多资料,也能阅读到古今中外的很多书籍。仅这些,就令人非常羡慕。我曾暗下决心,长大之后,一定要考取肃宁中学,来这里接受最好的教育。然而,不久之后开展的那场文革运动,加上自己极度困难的家庭状况,彻底击碎了这一美好梦想。
后来,我只好在一所农业中学就读,刚读完初中一年级的课程,就开始了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1968年,我戴着一顶“老三届”的帽子回乡务农去了。一个偶然机会,我被借调到公社机关工作。公社党委书记、武装部长、团委书记等人都很喜欢我,给我安排了很多“官衔”,如公社通讯组报道员、水利会计、武装部办事员,团委办事员,每天有忙不完的工作。由于工作原因,经常要去县里办事和开会。去的较多的地方就是县武装部与广播站。还参加过新闻通讯员培训班。在公社上班的时候,留在机关的时候少,下基层的机会比较多。主要是配合当时开展的中心工作,跟随干部下乡蹲点,撰写简报,给县和公社两级广播站写稿子。每次去县城,我感觉就像走进了大城市,一切都很新鲜。特别是来到县委县政府机关,与一些机关干部交流,确实学到不少知识。有一次,在县委宣传部与一位干部聊天,方知人家是北大毕业生,下到县里接受锻炼。他是南方人,但很能吃苦,也很敬业,穿着很朴素,字写得非常漂亮,文章也写得很有水平。与县广播站站长交谈,了解了很多写稿的方法,感到收获很大。我想,假如将来自己能来到这里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该有多么美好。但是,我那时的想法只能是水中捞月、雾里看花。因为那个时期对吃商品粮,拿工资的在编人员,国家控制得非常严格,用人制度尚未改革,我不可能被招录使用。我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就像路遥小说《人生》里的高加林一样,没有任何背景和依靠,只有努力奋斗和拼搏才是自己唯一的选择和出路。不久,我离开家乡来到了军队发展。但肃宁一直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我曾幻想,自己在部队提干后能否调到本县武装部工作,后来在地方提干了,也曾思考自己可否调回本县任职。但是,随着时光流逝,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都逐渐打消了。这些想法只能说明自己很有家乡情结,很想为家乡做出贡献。我始终热爱肃宁这块热土,肃宁县是我曾经生活工作过十几年的地方,也是养育过我的故乡。因此,不论自己走到哪里,都会把肃宁挂在心上。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最亲最美的是故乡》,把故乡肃宁大力赞美和宣传了一番,期望更多的人们都来关注和喜爱我的故乡肃宁,使它繁荣富强。
我热爱肃宁还源于欣赏故乡人们的善良朴实、吃苦耐劳与付出奉献。不论是种地的农民,还是县乡村三级干部,我认为,他们的自身素质能力水平都很高,值得我终生学习效仿。就拿我们村来讲,祖祖辈辈的农民居住在那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促进农业生产,改变家乡面貌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几十年来,他们都很勤劳肯干,坚持忘我劳动,洒下了辛勤的汗水。他们具有高超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农作物几乎每年都是大丰收,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那些基层干部们不辞辛苦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忠实地履行职责使命,较好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比如过去征缴公粮、国税以及完成计划生育指标等任务,都比较复杂艰巨。但是,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办好,坚决不拖后腿。特别是在实际工作中,彰显了他们那种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的精神。他们始终站在第一线,努力为人民群众谋福祉。在他们的潜移默化影响之下,使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学到了做基层工作的一些本领。之后,我把这些带到了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几年,我居住在北京,距离故乡肃宁很近,每年我至少都要回故乡肃宁一次。走亲访友,其乐融融。目前,肃宁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和谐安宁,人民生活幸福,到处都是一派喜气祥和的景象。肃宁的大街小巷早已改变了模样,根本不是我当年在家时的那种脏乱差、破破烂烂状况,现在的街道变得非常宽阔整齐,一座座楼房高耸入云,市场繁荣,物价稳定,环境优美,绿树成荫。因此,我更加喜爱这里,总觉得自己将来还是回到肃宁最好。因为除了亲人,那里还有不少我的战友,我的亲戚朋友以及过去在公社工作时的领导和同事。最后,我要发自内心地说一声:肃宁,我爱你!